“导弹筑巢人”托举长剑腾飞被誉为“导弹筑巢人”的火箭军某部导弹工程兵,与大山为伍,与岩石为伴,每天与石头不懈“斗争”。
谈起这些年“筑巢”经历,与岩石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王永锋说:“我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情感,遇到坏石质影响施工进度时,恨得牙痒痒。有时又爱之切,正是它们支撑起阵地工程。”
该部队自组建以来,导弹工程兵们钻深山密林、赴高原戈壁,干惊天动地事、做隐姓埋名人,先后参与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、第一批导弹阵地等系列工程建设。
在施工中,破碎带、泥夹石、裂隙水等险情随时可能发生,官兵时刻面临苦、累、伤、残、险的严峻考验。一次,在岩爆段施工中,王永锋钻完孔正在作业面和测绘人员进行技术交底,突然,一块比手掌大的石头从拱顶掉落下来,在他身上划下一道伤口。简单处理伤口后,他又冲在施工队伍最前面。
站在最前排的一名战士,左袖管里空荡荡的。这名战士叫王统伟,是一名施工骨干。那年,他与战友在铺架高空电缆时,一条电缆突然掉落。危急时刻,王统伟一把推开战友,自己却被砸碎左臂,最终截肢。后来,王统伟请求把失去的左臂埋在阵地入口处,守护心爱的导弹阵地。伤愈后,他重返施工一线。
那一年,大学生士兵罗琦怀着拳拳报国心,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,走进工程部队。执行国防工程测绘任务时,突遇山体滑坡,脚下大面积松散的岩石向山下滑动。因山势陡峭,石块越滑越快,罗琦躲闪不及,摔进100多米深的山沟中。
没来得及留下一句线岁的战士光荣牺牲。当战友们从厚厚的乱石堆中找到罗琦时,他怀里还紧紧抱着测绘仪。
测绘技师龚晓斌被确诊为直肠癌,他一边与病魔抗争,一边研究如何突破传统施工技术。术后仅1个月,他就执意回到战位,总结出便捷的圆坐标测量法,将工时缩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,被命名为“龚晓斌圆坐标法”。后来,他被原第二炮兵授予“导弹工程兵模范士官”荣誉称号,至今仍在施工一线奋战。
危岩耸立、怪石突兀,不断向前掘进的作业面像是张开的“老虎口”满身泥浆的藏族战士多登说:“这里虽然没有战火硝烟,但我们每天都在经受考验。”
这名大学生士兵从小梦想成为一名特种兵,最终,他成为一名导弹工程兵,与大山森林为家、与戈壁荒漠为伍beat365正版唯一官方网站、与寂寞孤独相伴。
“为导弹筑巢神圣而荣光。”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,班长张军的话让多登铭刻在心,“我们虽然上不了发射场,见不到摸不着导弹,却托举它们腾飞。”
某工程被专家称为“不良地质博物馆”,相继遭遇6次塌方、3次围岩大变形,上级先后4次组织专家组现场勘察定案。
如另外选址,不仅耗资大而且影响工期。指挥长、分队长站了出来,党员突击队站了出来,硬是把近千根锚杆嵌入岩层深处,用一根根钢材木头给工程安上大梁。最终降伏“拦路虎”,官兵们紧紧相拥,喜极而泣。
那年,为早日完成一项国防施工任务,这支部队展开了一场施工会战。在作业面被复施工阶段,6支专业化突击队率先开干,面对空间狭小、高温炎热的作业环境,营连干部叫响“跟我上”,广大官兵紧随其后,奋战在近50℃高温的夹缝中,克服种种困难,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。
近日,走进该部某工区,正逢施工间隙,看到一幅难得的休闲景象:阳光下,官兵们有的闭目养神,有的围坐一起玩起小游戏,有的坐着聊家常
让官兵们晒晒太阳,是这支部队的硬性规定。近几年,国防施工任务重、工期紧,加之深山日照时间短,有时遇到阴雨天气,官兵们半个月也难得晒到太阳。一次,上级组织正在参加施工会战的官兵调研,问到“你最缺的是什么”时,许多官兵不约而同回答:阳光。
夜晚,大山深处一间施工板房内灯火通明,工程师赵彦磊一边埋头思索,一边认真做着笔记。此时,他正在开展一项新技术研究全新模块化国防工程设计。
虽然双脚扎在山沟里,但是双眼要长在山顶上。一次,赵彦磊查询资料接触到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,便下定决心,要以此作为实现数字化施工突破口。
经过一年多努力,赵彦磊考取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7个证书,先后攻克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理论关、建筑图纸关、设备安装关、工程管理关。
在他牵头下,一个以信息主导,集工程建模、数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建造中心顺利建成。首次投入使用,就解决了某工程任务中的58个施工难题。
一次,正当施工官兵为工程结构复杂、施工工艺要求高等问题发愁时,赵彦磊带着等比例三维建筑模型出现在大家面前,让难题瞬间有了转机。后来,借助这个可视化三维模型,官兵们提前40多天完成阵地工程整体施工任务,交出优质工程。
以前在导弹工程部队,施工用钢钎大锤风钻,靠肩挑背扛手推。如今,走进施工现场,处处呈现一幅现代化施工景象。
在一处掘进作业面,被誉为“台车大王”的一级军士长王建新钻进台车驾驶室,将设计图导入车载电脑,熟练操作几个按键,自动台车便开始灵活伸臂,不一会儿就在岩体钻出一个个孔。
“以前主要靠手持风钻打眼,不仅烟尘大、噪音大,而且不安全。人员爬上爬下,随时有岩爆、塌方等危险。”王建新说,随着逐步实现机械化施工、信息化管理、智能化建造,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,施工效率明显提高。
“这些年来,现代科技和理念带来性、颠覆性变化,随着新装备、新技术引进,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、向信息集成型跨越,我们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。”火箭军某部领导介绍,他们坚持科技引领、全员创新,加紧培养“小能人”“小诸葛”“小创客”队伍,打造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科技工兵,让官兵们成为创新的实践者、生力军。
那一年,某国防工程迎来施工高峰,大批量某型号钢板应用,让打孔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。使用传统手电钻方式打孔速度慢、时间长,成为制约施工的卡脖子环节。这让一级军士长崔道虎萌生了一个想法:发明一台钢板打孔设备。
于是,崔道虎开始着手试验。他查阅10多本资料,修改了几十遍图纸,反复调整试验,最终成功研制出钢板自动冲孔机,使施工效率提升了十几倍。
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创新队伍。一级上士谭志红研究探索大直径药卷钻爆工艺,减少常规断面钻孔量20%以上,缩短用时30分钟;工程师宋仲华研制出掘进电动出渣运输系统,嵌入数字化指挥平台,实现出渣作业信息化控制指挥
这些年,一名名导弹工程兵加快认识之变、观念之变、思维之变、能力之变,把创新构想融入导弹阵地,用一个个现代国防工程铸就和平利剑。